1941年深秋火牛网,当曼施坦因元帅指挥的德国第11集团军铁蹄踏破彼列科普地峡的苏军防线时,整个克里米亚半岛的命运便被拖入了一场血腥的旋涡。
而刻赤半岛,作为克里米亚东端的突出部,扼守着通往高加索的咽喉刻赤海峡,其战略价值不言而喻。苏德双方在此投入重兵,一场规模惊人、结局惨烈的战役即将展开。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41年10月底,曼施坦因麾下德军如利刃般切开苏军在克里米亚北部的防线。苏军独立滨海集团军残部仓皇退守塞瓦斯托波尔要塞,而第51集团军则被德军第42军紧咬着,一路向东溃退至刻赤半岛,最终被迫撤往塔曼半岛。
刻赤半岛遂告易手。但曼施坦因尚未来得及喘息,莫斯科城下苏军的反攻号角已震动东线。为解塞瓦斯托波尔之围并消除德军跨越刻赤海峡威胁高加索的隐患,苏军最高统帅部果断出手。1941年12月27日,正值严冬,苏军以惊人的魄力实施两栖登陆。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新组建的第51集团军与精锐的第44集团军,顶着恶劣天气和德军的炮火,在刻赤半岛北部的刻赤港及南端的费奥多西亚强行登陆。
此时,曼施坦因的主力正深陷塞瓦斯托波尔坚固要塞的攻坚战中,刻赤半岛防务空虚,仅有德第46步兵师及罗马尼亚两个旅驻守。猝不及防的轴心国守军被汹涌而来的苏军登陆部队击溃,一路西撤至半岛狭窄的颈部阿克莫奈阵地,方才勉强稳住阵脚。
历史在此刻陷入短暂的僵持。苏军虽成功登陆并收复刻赤半岛大部,却因后续力量不足和德军阿克莫奈防线的顽强,无力将德军彻底逐出。曼施坦因同样分身乏术,塞瓦斯托波尔像一颗坚硬的核桃难以砸开,他亦无足够兵力肃清刻赤半岛上的苏军。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但曼施坦因深知刻赤苏军是悬在侧翼的致命利刃,必须清除。他迅速整肃前线,将擅自撤退的第42军军长施波耐克解职(此人后被军事法庭判处死刑),并将原用于围攻塞瓦斯托波尔的第30军主力紧急东调,加强刻赤方向的防御力量。
至1942年1月中旬,德军在刻赤前线集结了3个步兵师及部分罗马尼亚部队,并得到了一个独立装甲营约70辆坦克的宝贵支援。1月15日,得到增援的德军发动反击,目标直指苏军重要的补给港口费奥多西亚。经过三天激战,德军成功夺回该港,给予苏军沉重一击。
但来自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的命令如同冷水浇头,为加强罗斯托夫方向的防御,那个关键的装甲营被强行调离。失去装甲矛头的曼施坦因,攻势顿挫,刻赤战场再度陷入令人窒息的僵局。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僵局之下火牛网,双方都在疯狂积蓄力量。苏军最高统帅部于1942年1月底专门成立了克里米亚方面军,统辖刻赤半岛上的第44、第47、第51集团军以及困守塞瓦斯托波尔的滨海集团军。得益于罗斯托夫方向压力的暂时缓解,苏军得以通过黑海舰队的强大运输能力,源源不断地从北高加索向刻赤半岛输血。
到1942年春季,克里米亚方面军总兵力已膨胀至惊人的27万人,装备了超过400架飞机、近350辆坦克,主要型号为T-34和KV-1以及约3500门各型火炮,形成对当面德军的压倒性优势。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但曼施坦因绝非坐以待毙之人。凭借其高超的战略眼光和在希特勒心中的分量,他同样为第11集团军争取到了关键性增援。至1942年5月战役前夕,他手中掌握的力量已今非昔比:除了原有的部队,新锐的第22装甲师、第28轻装师、第300教导装甲营相继抵达。
罗马尼亚第7军(含山地部队)也归其指挥。至此,曼施坦因用于刻赤方向的兵力达到约8个师,虽然在总兵力上仍处劣势,但在装甲力量、炮兵密度和最重要的战场指挥上,德军占据着看隐形优势。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1942年2月至4月间,兵力雄厚的苏军克里米亚方面军连续发动了三次大规模进攻,试图彻底粉碎德军阿克莫奈防线。但曼施坦因以其炉火纯青的机动防御战术,充分利用内线作战优势和装甲部队的快速反应能力,像一位精明的拳击手,灵活移动步伐,在防线上不断调动预备队封堵苏军突破口,同时以精准的反击不断消耗苏军有生力量。
三次进攻浪潮均被德军坚韧的防御和犀利的反突击粉碎,苏军损失惨重却进展甚微。到了4月中旬,筋疲力尽的苏军被迫全线转入防御。而曼施坦因等待的决胜时刻,却悄然降临。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因为此时曼施坦因胸中的进攻蓝图已然成熟,其拟定的“猎鸨行动”核心在于:以最小代价,运用欺骗、集中、速度与纵深打击,一举围歼刻赤半岛上的庞大苏军集团。
曼施坦因敏锐地洞察到苏军防御部署的致命弱点:北强南弱。北部靠近阿克莫奈的苏军第47集团军阵地坚固,兵力雄厚;而南部沿海地带,由第44集团军防守的区域则相对薄弱,地形也较开阔。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曼施坦因的部署堪称教科书般的“声北击南”:
以一个德军步兵师和罗马尼亚部队在北部苏军坚固防线上发动猛烈佯攻,制造主攻假象,牢牢吸引住苏军第47集团军和预备队的注意力。
在苏军疏于戒备的南部海岸线,集中第30军主力作为第一攻击梯队火牛网,在强大的炮火和斯图卡俯冲轰炸机的支援下,撕开苏军第44集团军相对薄弱的防线。
紧随第一梯队之后,作为第二攻击梯队的精锐第22装甲师和第170步兵师一部,将如利刃般沿突破口快速向苏军纵深猛插,目标直指半岛北部海岸线。这一大胆的纵深迂回旨在切断刻赤半岛北部苏军主力的退路,完成战略包围。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此外为配合主攻并制造混乱,德军计划以第132步兵师两个精锐突击营,乘坐快艇快速穿越刻赤湾,在苏军防线后方实施战术登陆,袭扰其指挥与后勤。同时,罗马尼亚第4山地旅等部组成一个摩托化战斗群,负责保护至关重要的第22装甲师向东北方向迅猛推进时的右翼安全。
1942年5月8日凌晨3点15分,代号“猎豹”的进攻在猛烈的炮火准备中拉开帷幕。德军第30军主力在南部沿海的预定地段发起了凶猛的突击。苏军被打了个措手不及,前沿阵地迅速动摇。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更雪上加霜的是,德军蓄谋已久的空袭精准命中了苏军克里米亚方面军设在刻赤城附近的指挥所,方面军司令员科兹洛夫中将及其参谋班子在混乱中与前线部队失去有效联系,整个苏军指挥体系在战役伊始便陷入瘫痪。
5月9日,战场的主角换成了第22装甲师。在里希特霍芬指挥的德国空军第8航空联队的强力掩护下,其坦克集群轰鸣着投入战斗,向苏军纵深猛冲。斯图卡机群完全主宰了天空,对苏军暴露的防御工事、集结的部队和交通线进行了毁灭性的打击。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苏军前线部队失去了统一指挥,各自为战,陷入极度混乱。但一场不期而至的暴雨在当天下午席卷战场,泥泞的道路暂时迟滞了德军装甲矛头的推进速度,给了苏军一丝喘息之机。可惜,苏军高层未能抓住这稍纵即逝的机会。科兹洛夫与代表最高统帅部的政委梅赫利斯的指挥权之争仍在继续,导致苏军的命令混乱且严重滞后。
5月10日下午,天气稍霁,德军装甲部队立刻恢复了凶猛的攻势。苏军第一道防线已名存实亡,无数溃散的士兵和丢弃的装备堵塞了后撤的道路。直到5月11日,苏军统帅部才终于下达了向第二道防线撤退的命令,但为时已晚。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就在这一天,德军第22装甲师实现了曼施坦因计划中最辉煌的一击,其前锋部队如闪电般推进至刻赤半岛北部的海岸线(马尔夫卡附近),彻底封闭了包围圈的口袋!包括苏军精锐的第51集团军主力在内的8个师及大量支援部队,尚未反应过来,便被死死围困在半岛北部狭窄的濒海地域。
被围苏军的命运在口袋扎紧的那一刻已然注定。缺乏有效组织,补给断绝,在德军空地火力的无情打击下,包围圈内的抵抗迅速瓦解。5月14日,德军先头部队已兵临刻赤城下。苏军最高统帅部虽急令北高加索方面军驰援,但远水难救近火。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刻赤城外的所谓“第二道防线”尚未完成部署,德军的坦克履带就已碾碎了仓促构筑的工事。残存的苏军涌入刻赤城区,试图依托建筑进行最后的巷战。
为了减少德军步兵在残酷巷战中的伤亡,曼施坦因展现了其冷酷高效的一面。他命令所有能调集的炮兵和航空兵火力,对刻赤城内的苏军抵抗节点进行了无差别的地毯式轰击。整座城市陷入火海与废墟之中,景象惨烈如人间地狱。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与此同时,苏军终于意识到败局无可挽回,开始动用黑海舰队一切可用的船只,在德军猛烈的岸炮和空袭火力下,不顾一切地将半岛南部的残兵败将撤往塔曼半岛。这场代号为“刻赤灾难”的撤退行动异常惨烈,满载士兵的船只不断被击沉,海滩上挤满了绝望等待登船的人群。最终,约12万人得以逃离炼狱,但付出了极其高昂的代价。
刻赤半岛战役以德军的完胜告终。在短短一周多的时间内,曼施坦因以令人震惊的低代价,几乎全歼了苏军克里米亚方面军主力。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苏军损失极其惨重:约17万官兵伤亡、失踪或被俘,损失坦克近350辆,火炮近3500门,飞机近400架。而德第11集团军的损失,官方记录仅为阵亡约1700人,负伤约1400人,总计约3100人,损失坦克仅11辆。如此悬殊的交换比,在整个苏德战争史上也极为罕见。
刻赤半岛的迅速易手,彻底解除了曼施坦因的后顾之忧。他立刻将全部兵力和重型攻城武器,包括恐怖的“卡尔”600毫米臼炮和“多拉”800毫米巨炮,调转矛头,集中围攻已孤立无援的塞瓦斯托波尔要塞。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尽管守军滨海集团军进行了史诗般顽强的抵抗,但失去外援且被绝对优势德军包围的情况下,要塞的命运已然注定。经过又一个月残酷的攻坚,1942年7月4日,这座被誉为“苏联英雄城市”的坚固堡垒最终陷落。曼施坦因赢得了克里米亚战役的最终胜利。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刻赤半岛战役是曼施坦因军事生涯的巅峰杰作之一。他以劣势兵力,凭借对战场态势的精准洞察、精妙绝伦的欺骗战术、对装甲部队突击力量的大胆运用以及空地协同的高效执行,导演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歼灭战。
图片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场胜利不仅为他赢得了希特勒的极度赏识,于1942年7月1日晋升为陆军元帅,授予象征最高军事荣誉的元帅权杖火牛网,更是沉重打击了苏军在南线的力量,为德军1942年夏季向高加索和高加索石油区发动的“蓝色行动”扫清了侧翼威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东兴资本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